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巧 > 【静读】董达峰:玩龙 偷灯

【静读】董达峰:玩龙 偷灯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关注读读画画一起分享生活的美好

中国传统节日
元宵节



每天一起读美文

静笃心语读书会

每天一篇短文

朗读者绘声绘色

听书人津津有味

每天相伴在美文中

一起来收听吧!

玩龙,偷灯

作者:董达蜂

朗读:李   静

俺老家河北巨鹿后董营,村子不大,千捌口人。

记忆里,俺村的龙灯(舞)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好,在省里县里也是多次获奖。

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不但在本村玩耍,还受邀到邻村邻乡邻县表演。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伯董运东和他的亲家高彦文,带着村里的龙灯玩到了北京,传授给某驻京部队战士,还参加了国庆35周年大点。

俺村的龙灯(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早在永乐二年,俺祖上董大彬由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水牛屯北解(xie)七甲,屯田移民至此,娶妻生子,繁衍生息。

俺村还有几家来自山西的姓氏,就这样齐鲁文化与三晋艺术在燕赵大地的老漳河畔融合了,经过六百多年来的沿袭传承、改进发展,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龙灯(舞)。

村里流传这样一句话:“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善敲鼓,个个会玩龙(灯)”。

玩龙、敲鼓的技法,没有专业的老师,也没有专业的教材,全是一代一代的熏陶传承,属真正的民间口头文化。

前几年,回老家,听村支书说,俺村的龙灯大鼓正在申报非物资文化遗产。

真高兴!回到天津,马上找冯爷题字:后董营龙鼓会。


俺村的龙灯是用竹、木、纸、布、铁丝等扎制而成的,龙身的节数以单数为吉,龙身用竹扎成圆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来丈长;再扎一个威风漂亮的龙头,滑稽可爱的龙尾。

俺村的龙灯有九节、十三节各一条,一青一黄,据老人们讲,最多时达二十九节。实际十五节以上的龙灯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

俺村里龙灯(舞)的玩法据说有81种,现在的人基本连名字都说不出来,就别说玩齐了,较常见的动作有:金龙出海、金龙戏珠、金龙穿云、双龙戏珠、蛟龙探海、龙踏祥云、龙灯穿裆、龙灯大翻身、龙灯大摆尾、龙灯蜕旧皮、龙头戏龙尾等等。

随着鼓点的敲打,在龙珠的引领下,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很是好看。

正月十五基本都在自己村里玩耍龙灯,夜间表演时,将内燃的蜡烛或油灯固定在每节的接口处,时而双龙吐火,时而金龙钻雾,情景更是火爆壮观。

玩龙灯(舞)需要十几个年轻汉子,在龙珠的引领下,伴着鼓点的节奏,前后左右上下翻飞,四周摇摆突击,龙首多做抢珠状态,引领龙身游走飞动,翘首摆尾,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好不威风。


偷灯,俺老家的一种民俗,谁家当年有新媳妇过门,新媳妇就要在正月十五“观灯”。

观灯,记忆里,就是有新媳妇的家庭,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做一些“油灯”,点燃后,摆放在房顶的四角、流水的瓦口、神龛的桌上,新媳妇要看守着,别让灯里的油烧干,或防止被风刮灭,还有就是防止被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偷”。

“油灯”是用一种粘米面做的,样式多多,如元宝、马车、玉兔、刺猬、小猪等等,中间放根灯捻儿,灯捻儿多是棉花绳,也有用棉纸做的,再做一个凹处,以便放入足够的灯油,灯油都是上好的食用油。

这时,往往会吸引了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来“偷”。

偷灯?

偷灯干什么?

为了吃啊!

吃?

对了,吃!

那年头,家里穷,过年也没什么吃的,这种油灯是上好粘米面做的,“偷”回家,让父母加工一下,可以制作成“油炸年糕”或“枣花”。

小时候,俺多是跟着“偷灯”的队伍在后面看。

因为奶奶和母亲,都出身当地的大户人家,从小教育俺们姐弟,不许参与“偷灯”,尽管,当年“偷灯”在大多数村民来看是很普通的风俗,可在奶奶和母亲眼里,“偷”——总是不那么好听。

大哥二哥都很听话,记忆里没有参与过。

俺从小调皮不太听话,看着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偷到油灯”,拿回家,父母给做成美食,吃的那个香、那个美、那个饱,常常馋的俺流口水。

有一年,堂叔结婚,三奶奶家做了好多油灯,俺看着小伙伴们“偷”,心里痒痒的,也“偷”了两个,拿回家里,谎称是三奶奶送的,“露馅”后,不仅被奶奶和母亲说教,还被父亲臭打一顿,并“命令”俺自己拿着油灯给三奶奶送回,俺委屈,俺想不通,为什么别家的孩子“偷”的油灯越多,父母越高兴呢?

那次给三奶奶送回是“明智”的,因为换回了一大碗油炸年糕,很香也很解馋。

奶奶和母亲走了多年,三奶奶前两年也走了,俺也已升级为姥爷,可好多事,就赛昨天。

直到长大后,俺才慢慢想通了,也理解了,当年奶奶和母亲为什么告诫俺们姐弟再饿再馋,也不能去“偷”灯。

对了,俺结婚时,当年的正月十五,奶奶早早地就做好了很多油灯,备着让俺家“老徐”观灯用,谁知刚刚倒上油,还没来得及点燃,就被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偷”走,俺有点郁闷。

奶奶却乐呵呵地说:“偷走了好,没人来偷才不好,都偷走了,说明喜欢咱们的人多,咱们是给大家送福的!”

这次俺理解了奶奶的话。

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奶奶笑着掀开锅盖,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为俺们特制的,最大最漂亮的“双吉羊灯”,奶奶让老徐捧着,亲手给俺们点燃,并再三嘱咐,放在俺俩结婚的新房里的桌子上,说这叫:双吉羊常明灯。

奶奶知道俺与老徐都属羊。

那一夜,俺和老徐守到了天亮,一直守到了今天。

今年,俺与老徐结婚30年了,两个人加起来102岁了,俺想等俺俩都102岁时,还能守着这盏,奶奶亲手给俺们点燃的“双吉羊常明灯”,该多好!

戊戌年正月十五早六点

写于天津问书斋

  ·完·

 


 董达峰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博学会专业委员会会员,,天津《未来》作家责任编辑,包头市最美书友会顾问。发表专著论文300余篇,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国文物报》、《中国艺术报》、《中国商报》、《天津日报》、《四川日报》、《中国收藏》、《收藏》、《收藏家》、《收藏界》、《今晚报》、《山西日报》、《燕赵都市报》、《天津青年报》、《每日新报》、《乡土》等等均有报道或刊登转载,多篇文章和作品被推荐到百度首页,几十篇论文被:美国波斯顿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大学、广西大学、东北师大、重庆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河北师大、西北大学、湖南大学、贵州大学等等转载存入数据库。



朗读者:李静,绘画和朗读的爱好者,“读读画画”平台的主人。创办“静笃心语读书会”后,和爱好朗读的朋友们利用业余时间一起读书,用美文和美声服务那些爱听书的人们,以及年纪大了看不清字的长辈们。

【静读】冯骥才:终岁平安

【静读】我喜欢大年初一

【静读】达峰:《我心中的冯爷》

【静读】年情、年意、年俗

【读书会】《猫婆》让人听着很心碎

【静读】新凤霞:左撇子

【静读】冯骥才:春节是怀旧的日子



加读书会,请添加管理员

回复:读书


坚持——是一种美德

做美好的事

然后

坚持

!!!

关注“读读画画”

一起读书,一起画画,不贪多,不图快,

只为让生活有趣味,让生命有质感,

分享生活中一切美好……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更多美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