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巧 > 孙禄堂著《太极拳学》原文 校对版

孙禄堂著《太极拳学》原文 校对版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太极拳学

 

孙禄堂

 

第一章 无极学

        


       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至阴阳不合,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亦是人之无可如何者。

       人有逆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火归原,气贯丹田。

       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太极者是也(一气者即太极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亦即八卦之理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上述之四正四斜为十三势,此太极拳十三势之所由名也。

    其中分为体用,以太极架子,进退顾盼定言,谓之体。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言,谓之用。又或以五行谓之经,八卦谓之纬。总而言之曰:内外体用一气而已。

       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练架子时,内中精气神,贵能全体圆满无亏。操练手法时,手足动作,要在周身灵活不滞。先达云:终朝每日常缠手,功夫可以知己知彼,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矣。

第一节  无极学图解

        起点面向正方,身子直立,手下垂,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如图是也。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跟,亦不用力蹬扭,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兆。 

     第一节无极图

     

 

第二章  太极学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

    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

     第一节  太极学图解

     起点两手下垂,两肩松开,右足尖向里扭直,与左足成四十五度之形式。头与右足向里扭时,同时亦向左边扭转,两眼向斜角看去。将心稳住,气往下沉。腰用意塌住,要自然,不可用拙力塌劲头,扭之时,要与心意。丹田、上下内外,如同一气旋转之意。舌顶上腭,毂道上提。

     如此则谓之转乾坤、扭气机,逆运先天真一之气,此气名之曰太极。先哲云: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观此,则圣贤仙佛,以及内家拳术,无不当有其极,无不当保其极,更应无所不用其极,不然而欲修至身体轻灵,内外一气,与太同体难矣。

     第一节太极图

 

第三章 懒扎衣学图解

  

先将两手合向里扭,扭至两手心相对,两手再徐徐同时一气如抱着大圆球相似。两手之距离远近,顺着自己的两肩,向左斜角,自下边往前,又往上边起。两手起时与吸气同时如同画两条弧线,画至离丹田处 (即小腹二、三寸许)。

第一节懒扎衣图

 第二节 懒扎衣学图解

前式似停而未停之时,即将两手,仍如抱着一圆球,靠着身子,与呼气同时往回返画弧线。此种呼吸不可有声。右手画至心口,与左手平直,身子仍直立,不可俯仰歪斜。两腿于两手返画时,要同时徐徐往下弯曲。弯至里曲圆满,上下似半月形,腰要塌住劲(昔人云:以腰为主宰,刻刻留意在腰间,是此意也)。两腿里根同时往回缩劲,右足后根,极力往上蹬劲(语云:劲起于脚根,亦此意也),头亦极力往上顶劲,心要虚灵(将两肩松开,再将气力用意往回收缩,用神逆运于丹田,则心自然虚灵矣)。

第二节懒扎衣图

第三节懒扎衣学图解

    将前式,亦似停而未停之时,左足再向左斜角迈去,足后根,似落未落地之时,两手再从心口,前后着徐徐一气,向左斜角伸去,伸至极处。两肩亦同时往回缩劲(即是松开两肩)。两股前节要有力。以上蹬顶伸缩,皆是用意,不要用拙力。先哲云:虚灵顶劲是也。又云:不丢不顶,引进落空,是打手用法之意,不在此例 。右足于两手伸时,亦同时向前跟步,足尖着地。离前左足二三寸许,停住。左足于右足迈时.亦渐渐满足着地 。两手仍如同抱着圆球相似.两眼随着两手当中看去。

第三节懒扎衣图  

    第四节 懒扎衣学图解

外形式似停,而内中之气不停,两肩里根与两腿里根,即速均往回缩劲,腹内要圆满虚空,神气以意逆运至丹田(神气收敛入骨是此意),再将两手,一气往右边,如划平弧线,右手划至与右肩平直,左手心与右胳膊里曲相齐,左足尖仰起,足后根着地,如罗丝轴之意。左足尖,与身手,同时向右边旋转,右足根,亦同时徐徐着地。两眼望着右手看去,不可停住。

第四节懒扎衣图

    第五节 懒扎衣学图解

    再将右足往前迈去,足后很着地,随即将两手一气着,于右足往前迈时,同时如转一圆圈相似,转至两手心向外。左手心,离着右手里腕,二三寸许,两手再一气,往前推去。两胳膊略弯曲点。左足于两手,向前推时同时跟步,足尖着地,离右足二三寸许,右足尖,亦同时往下落地,两足尖均对斜角,两眼仍看前右手,微停。腹内要虚空(即是松静)舌顶上腭,毂道上提,腰要塌劲,足蹬劲,头顶劲(古人云: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此意也),两肩、两腿,里根缩劲,仍如前。亦皆是用意,不是用拙力,以后仿此。自起点,至五节,要一气流行,不惟五节如此,由始至终,亦要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学者不可忽也。     

 

第四章 开手学图解

      即将两手如同抱着气球,内中之气,亦如同往外放大之意。两手大指,离胸前一、两寸许,平着往左右分开,开至两手虎口,与两肩尖相对,两手五指,具张开,微停。

      第一节开手图

 

第五章   合手学图解

即将右足尖仰起,足后根着地,亦如同罗丝轴旋转之意,向着左边扭转,扭至足正直。身子扭转要一气,不可有忽起忽落,间断之形式。劲要和平,不可有努力乖戾气象。再两手于右足扭时,要同时,亦如同抱着气球,往回缩小之意。往一处合,合至两大手指相离寸许,两手心空着,仍如同抱着圆球相似。两腿要弯曲,右足着地,左足后根欠起,足尖着地,停住。两眼看两手当中。身体动作,阴阳要得宜。手足扭转开合要自然,周身不可有一毫勉强之力。

第一节合手图

 

第六章  单鞭学

       先将两手腕往外扭,再从心口横平着,如捋长竿,往左右徐徐分开到极处,两手心朝外,两手掌直立,两手指与眼相平。两眼看右手食指梢。左足当两手分开之时,亦同时往左边迈去,斜横着落地。足横直着,左膝与左足根成一垂直线。两腿里曲要圆满,不可有死弯子。身子仍要直,两肩松开,两腿里根亦要松开缩劲。

    两肩两腿里根均松开,腹即能松开,腹松开,气即能收敛入骨,神舒体静。腹内之气,不可骤然往下压力,要以意运气,徐徐下注于丹田。道德经云:“绵绵若存”,亦是此意也。

第一节单边图

 

 

第七章  提手上式图解

         先将全身重心,移在左腿上,腰塌住劲。随后将左手,手心朝外着,如划上弧线,划至手背靠着头天庭处停住。右手与左手同时,亦如划下弧线,划至大指根,靠着丹田气海处(即小腹)停住。右足亦与两手同时 往左腿处合并,两腿似挨未挨,足尖落地,与左足尖相齐,两足相离半寸许,两腿弯曲似半月形。身子仍直着稳住,两肩两腿里根,于两足两手动时,具要松开。腹亦松开,内中之气,不可用压力往下,沉要以神贯注。

     身子形式虽停,而意仍未停。再换式,总要一气贯串,学者不可不知。

第一节提手上式图

 

第八章   亮翅图解

 

         再将左手,从头部往下落,落至心口下边,肘靠着,大指根靠着腹,停住。右手腕往外扭,手心朝外,从小腹处与左手同时,自左手外边往上起,起至头部,手背靠着天庭处。右足与两手同时,往前迈步,足后根着地。两足之距离,在自己酌定。右足落地时,身子直着,不能移动重心为至善处。腰塌住劲,两肩两腿里根,皆用意往回缩劲,然不可显缩,头顶不可显顶,心中虚静,空空洞洞,要无所朕兆,不着意思,自然稳住,方为神妙。

       第一节白鹅亮翅图

 

 

 

    

第二节 白鹅亮翅图解

         再将右手大指根,离着右边脸面似挨未挨着,从头处往下落,落时肘要直着往下坠,左手从心口下边,于右手往下落时,同时靠着身子微微往上起,起至心口,与右手相齐,两手大指,相离寸许。右足与两手起落时,足尖徐徐着地,将重心移在右腿上。左足后根,与右足尖落地时,亦同时欠起,往前跟步,跟至右足根后边,仍足尖着地。 腰塌住劲,两手与身子一气着,徐徐往前推,推至两胳膊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两眼看两手当中,停住。

       第二节白鹅亮翅图

 

第九章  开手学图解

(见第四章开手学图)

     

第十章  合手学图解

(见第五章合手学图)

    

第十一章  搂膝拗步学图解

 

先将左手五指往右边落,再从心口右边,往下斜着搂一弧线,搂至左胯处,大指二指撑开如半月形,大指离胯一、二寸许,左足左手搂时,同时往左边斜着迈去,足后根着地。右手与左手五指往右边落时,手心仍朝里着,与开手式相似,同时往右边开去,开至大指与右肩相平,再即速将食指梢从右口角寸许,往左边推去,推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食指梢与口相平。右足与右手,同时往前迈步,迈至左足胫骨前落下,足尖着地。左足俟右足迈时,足尖徐徐着地,两眼仍看前手食指梢。

       腹内俟左手搂时,即速松开。以上皆是用神气贯注,不可用拙力。身子仍直着,重心移在左腿上。式微停,而内中之意仍不断。

       腹内松开时,如同手提纱灯,从顶直着往下按,按至形式圆满,内里虚空着。圆满喻周身无亏,虚空喻腹内松开之意。虽然比喻,总在学者,神而明之也。

      第一节左式搂膝拗步式图

 

第十二章   手挥琵琶式学图解

 

       先将两手五指具伸直,手虎口朝上着,右足即速再往后撤步,足尖着地,撤步之远近,不移动重心为至善处。随即将右手往回拉,拉至心口前停住。左手与右手往口拉时,同时往前伸去至极处。左足亦同时往后撤,撤至右足前边、足后根与右足相离半寸许,足尖着地,停住。右足后根,亦与左足往回撤时着地。

         惟是身于往回撤时,神气稳住,不偏不倚,腹内松静,周身轻灵,如同悬空之意。内外要一气着往后撤,不可散乱,练者宜深思之。

第一节左式手挥琵琶式图

 

第十三章 进步搬拦捶学

   

     先将左手往左搂,左足于左手搂时,同时往前迈步,右手同时手心向上,从左手下面向前伸至极处。随后右手往右胁搂,右足亦同时往前迈步,式子不要停,再将左手往前出去,又往下扣,如同扣人的手相似扣去。左足仍与左手扣时,同时往前迈步,右手握上拳,从右胁与左手往下扣时即速往左手腕上边,直着打出去,拳与心口平,左手背朝上着,与右手往前出时,同时往心口里来,左手里腕靠着心口。右足与右手出去时,亦同时跟步,离左足后根一、二寸许,停住。两眼看右手食指中节。身体形式如图是也。右拳往前打时,两肩不可往下硬垂劲,两肩两胯里根及腹内,仍是松开,精神贯注。身式要中正,意气要和平,而不可乖谬。

    第一节搬拦捶图

 

第十四章  如封似闭学图解

 

  先将右手往回抽,左手与右手往回抽时,从右胳膊下边挨着,同时往前伸去。两手一抽一伸,至两手相齐为止。两手腕均向外扭劲,扭至两手心朝外。右足于右手抽时,亦同时往后撤步,撤至两足相离远近,量自己身子高矮而定,足落地时,总不移动周身的重心为至善处。随后两手与左足撤时,同时往回抽,两大指相离寸许,抽至心口,轻轻靠住。左足撤回时,足尖着地,足后根离右足寸许,两腿里曲要圆满,似半月形。如图是也。

第一节如封似闭图

       但是身子往回撤时,要一气着,身子如同立在船上,面向西着,船往东行,要一气撤回,身子要平稳,不可忽起忽落,高矮要一律。

 

 

第十五章 抱虎推山学图解

 

        再将两手心朝外着,一齐往前推去与心口平,两胳膊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两眼看两手当中,停住。左足与两手往前推时,同时极力往前迈步,右足亦随后紧跟步,离左足一二寸许,身子高矮与前式仍是一律,勿散乱。腰要塌住劲,又要松开劲。

       周身内外之气与劲,仍如前松沉。两手两腿及身形式样,如图是也。外形虽微停.而内中之意不可上,是在学者意会之。(见上图)  

 

第十六章 开手学图解

即将左足尖仰起,足后根着地,亦同螺丝轴旋转之意.向着右边扭转,扭至左足正直,身于扭转亦总要一气,不可有忽起忽落,间断之形式,劲亦要和平,不可有努力乖戾之气象。再两手与左足扭时,如同抱着气球,内中之气,往外放大之意,两手大指离胸前一二寸许,平着分开,开至两手虎口.与两肩尖相对、两手五指具张开,微停。

第一节右转开手图

 

第十七章 合手学图解

 

       两手同时再往一处缩窄,两手相离,两腿弯曲,两眼看处,身体动作,均与第四章、第五章开合形式相同。但彼式身子是向左转,是右足转。此式身子是向右转,是左足转,因身足略有分别,故又另作此二图也。

第一节右转合手图      

 

第十八章 搂膝拗步学图解

        先将右手五指往左边落,再从心口左边,往下斜着搂一弧线,搂至右胯处,大指二指撑开,如半月形,大指离胯一、二寸许。右足与右手搂时,同时往右边斜着迈去,足后根着地。左手与右手五指往左边落时,手心仍朝里着,与开手式相似,同时往左边开去,开至大指,与左肩相平,再即速将食指梢,从口角寸许,往右边推去,推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食指梢与口相平。左足与左手同时往前迈步,迈至右足骨前落下,足尖着地。两眼仍看前手食指梢。

        腹内之气,塌腰裆,一切神气,均与第十一章相同。

         第一节右式搂膝拗步图

 

第十九章 手挥琵琶式学图解

        先将两手五指均伸直,手虎口朝上着,左足即速再往后撤步,足尖着地。随即将左手往回拉,拉至心口前停住。右手与左手往回拉时,同时往前伸去至极处。右足亦同时往后撤,撤至左足前边,足后根与左足相离半寸许,足尖着地,停住。左足后根,与右足往回撤时,足后根亦着地。

        但身子往回撤时,内外之神气轻灵一切,皆与第十二章相同。

        第一节右式手挥琵琶图

 

第二十章 懒扎衣学图解

 

        身体动作,两手转圈,两足起落,腹内一切之劲性情意,皆与第三章懒扎衣,第五节式相同,不再赘述。(懒扎衣图见第三章懒扎衣第五节图)

 

 第二十一章.开手学图解

   (开手图见第四章开手图)

 第二十二章.合手学图解

(合手图见第五章合手图)

 第二十三章.单鞭学图解

      (单鞭图见第六章单鞭图)

 

第二十四章  肘下看捶学图解

 

      将左手仍用掌,往前极力用意伸住,腹内亦用神气贯注,身子不可有一毫俯仰之形。随后将右手握上拳,胳膊如同籐子棍曲回,靠着胁,拳从脐处往前左肘伸去。右足与右手伸时,同时往前迈步,至左足里边当中落下,足尖落地,两足相离半寸许。两手同时往前伸住,两肩与两胯里根,亦用意往回缩住,伸缩总要一气,似停而未停之时,即将右足往回撤,足尖着地,左足随后亦往回撤,撤至右足前边落下,两手仍伸住,不可移动。

         两足往后撤时,身子之形式,各处之劲,虚灵之情,两足相离之远近,均与第十二章手挥琵琶式相同。

        第一节肘下看捶图

 

 

第二十五章 倒撵猴左式学图解

 

          先将左手往胸前处来,大指至胸前二三寸许,将手心往下扣,右手于左手往胸前来时,手心朝上着,同时往右边斜着往下落。右足亦于两手扣落时,同时将足尖欠起,足后根着地,如螺丝之意,往里扭转,扭至足尖或正直或微往里扣着点,足尖落地。再将左手从心口斜着,往左边搂一弧线,大指二指撑开,如半月形,搂至大指离左胯一二寸许。左足与左手搂时,同时亦斜着往左边迈步,足后根落地。再将右手手心向上着,往上抬起,起至与右肩相平,手心再向里着,五指俱张开,食指梢从右口角往前推去。两手之曲直,皆与搂膝拗步相同,右足亦与右手往前推时,同时往前跟步,跟至左足中间,相离四五寸许落下,足尖着地。两足之形式,如图是也。

         此式自两手两足,动作始末,要一气串成,内中并无间断,如同圆球滚一周,无有停滞之意。内中之气,自胸至丹田,与坐功坐至静极时,腹内如空洞相似,周身之神气,全注于丹田沉住,故内家拳与丹学实相表里,内中之气,诚有确据,并非空谈。实地练习,功久自知。(见上图)

 

第二十六章 倒辇猴右式学图解

 

          先将左足尖欠起,足后根亦如螺丝之意,往里扭转,足之形式,与左式转右足根之形式相同,再将右手往右边,斜着搂一弧线,大指二指撑开,如半月形,搂至大指离右胯一二寸许,再将左手心向上着,往上抬起, 起至与左肩相平,手心再向里着,五指张着,食指梢亦从左口角往前推去。

        两手之形式,两足之距离,周身之动作,内外之气劲,均与左式相同,左右循环之式,数之多寡,各听其便,不拘一定。

       第一节右式倒撵猴图

 

第二十七章  手挥琵琶式学图解

     (右式手挥琵琶式图见第十九章手挥琵琶式图)

 

第二十八章  白鹅亮翅学图解

(白鹅亮翅图见第八章白鹅亮翅图)

 

第二十九章  开手学图解

   (开手图见第四章开手图)

 

第三十章     合手学图解

(合手图见第五章合手图)

 

第三十一章  搂膝拗步学图解

    (左式搂膝拗步图见第十一章搂膝拗步图)

第三十二章 手挥琵琶式学图解

(左式手挥琵琶图见第十二章手挥琵琶式图)

 

第三十三章  三通背学图解

        先将右手往后划一弧线,至头顶不可停住 再从头顶,与前要一气着往下按住,按至两腿当中,离地七寸上下停住,左手于右手往后划时,同时往回抽,在左胯上左胁下边,手心朝里靠住。将左足于右手往下按时,同时往后撤,撤至足后根,与右后根,似挨未挨之意,足后根欠起,足尖着地。两腿微微弯曲着,两胯里根用意缩住劲,腰亦仍用意塌住。两眼看右手食指根节,腹内亦仍收敛神气于骨髓。

        身子虽有曲折之形式,而腹内总要含有虚空松开之意,无相挨之情形(见上图)

       第一节三通背图

 

       第二节 三通背学图解

 

          再将右胳膊往上抬起,起至手背靠着头正额处,身子亦同时直竖起,又将左手虎口朝上着,同时于前伸直,手虎口仍朝上着,与心口相平。左足与两手同时,极力往前迈去,两足相离之远近,随人之高矮,总要两腿弯曲着,不移动重心为至善处。两眼顺着,左手食指梢看去,将神气沉住,且内外开合,须要分明。虚实动静,务要清楚,不可有一毫之混淆,使内中之神气,散乱不整耳。

 第二节三通背图

       第三节 三通背学一式图解

           先将两足与身子并腰,如螺丝形(即研劲),从前边往右转,扭转至面向后边,两手亦于身转时,同时右手从头处,往右后边又往前往下斜着落去,如划弧线,划至极处,手与肩相平直,手虎口朝上着。又左手心朝里着,亦同时从左边,亦如划弧线至头处,从头处往前往下落去,划至极处,手虎口亦朝上着,亦与左肩相平直,两手心斜对着,两眼看两手当中。两足仍未离地基,两足之形式,与本章二节图,左作右,右作左,两相互换之式同,两手之劲同时往前伸,两肩亦虚空着往回缩,腰中之劲,微有往下塌之意,是取虚空之意也。周身内外之劲,神气收敛,气往下沉,仍如前。周身之形式,如图是也。

       第三节一式三通背图

 

    第三 三通背二式图解

         再将左足,先往后微垫步,两胯里根并两肩,极力往回缩住,再将右足极力往后撤,撤至左足后边斜着落下,如半八字形式,两足之远近,仍随人之高矮勿拘。两手再从前边,如揪虎尾之意,徐徐落在两胯里根, 左足与两手往回揪落时,同时亦往回撤,撤至足后根,在右足当中,二三寸落下,足尖着地。身子与两手往回揪时,亦徐徐往上起,头要往上顶。身子虽然起直,两腿总要有点弯曲之形,腹内之气,仍要缩回丹田,腰仍往下塌住劲。一切之伸缩顶塌揪,等等之劲,亦皆是用意,不要用拙力。  

     第三节二式三通背图  

 

     第三节 三通背学三式图解

 

          再将两手同时,靠着身子往上起,至心口上边,再往上又往前伸去,到极处勿停。左足亦与两手伸时,同时往前迈步,足尖往外斜着落下,亦如半八字形。两足相离之远近,身子仍不动,极力往前迈步,不能移动重心为妙,再将两手又往下落,仍到两胯里根处,右足与两手往下落时,同时往前迈去,至左足前边,足直着落下,足尖着地,两足距离之远近,仍要身子不起不落、不俯不仰、不能移动重心之情形。再将两手仍靠着身子往上起,至心口上边往前推去。两手推法,与第三章懒扎衣五节式相同。右足与两手推时,同时往前迈去落地。左足之跟步,两手之推法,两足之距离,亦同懒扎衣五节式相同。

一二三节之式,练时不可有凹突处,不可有续断处,总要节节相贯,一气串成,最为要着。

        第三节三式三通背图

 

 第三十四章  开手学图解

        (开手图见第四章开手图)

 

 第三十五章  合手学图解

          (合手图见第五章合手图)

 第三十六章  单鞭学图解

           (单边图见第六章单鞭图)

 第三十七章  云手学图解

       先将左手,从左边,胳膊靠着身子,往右边划一下弧线,至右胳膊里根处,似停而未停。左足于左手划弧线时,同时微往边迈去落地,足尖仍往左边斜着点。

       第一节云手图

        第二节 云手学图解

        再将右手从右边,胳膊靠着身子,往左边划一下弧线,至左胳膊里根处,似停而未停。左手再从右胳膊里根处,与右手往下落时,同时往左边划一上弧线,从眼前边,划至左手原起处,似停而未停。右足与右手划时,同时足尖仍往左边,微斜着点迈去,两足相离二三寸许落下,两足之形式,足尖仍向左边斜着点。再右手往右边划时仍如前,左足再往左边迈去之形式亦如前,惟左足落地之远近,随人之高矮,仍不能移动重心为至善。两手两足循环之式,仍如前两手之形式,如同两个套环圈相似,循环不已。数之多寡自便。

        但云手时,腰要极力塌住劲,身子微有向下坐之形式,左手往右,随着往右,右手往左,随着往左,要与两胳膊一气,随着摇动。外形虽然摇动,而腹内之松空,及神气注于丹田,与动作之虚灵,并各处之劲,亦仍然如前。

      第二节云手图

第三十八章 高探马学图解

      仍再接云手式,两手从左边往右边云时,左手到心口处,胳膊靠着身子,右手亦仍到原起处。左足随着两手往右边云时,同时往回来,落地离右足一二寸许,与右足成一丁字形式。右手再从上边往下落,仍如划下弧线,到右胯处不停,即速往上抬起,手与心口相平直,胳膊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左手仍在心口前边,两手心具朝里着。右足于右手往上抬时,同时斜着往前边迈去落下,足尖着地,足后根离左足一二寸许,两足仍成为丁字形式。身子高矮与前仍一律着,两腿亦仍微曲着点。身式似停而未停

第一节高探马图

        第二节 高探马学图解

即速将左手往里扭,扭至手心朝上,右手与左手同时,亦往外扭,扭至手心朝下,两手如同抱着一大圆球相似。两手心上下相高三四寸许,两手离心口一二寸许。两足尖于两手扭时,亦均向左边扭,扭至两足正直,或足尖微向左边斜着点亦可,不必拘泥,右足尖仍着地。

第二节高探马图

        第三节 高探马学图解

        再即速将两手腕往外拧,拧至两手之形式,如第五章合手式相同,惟身体之形式如前。一切之神气与劲,亦仍如前式微停,而意仍未停。

       凡各式,外面虽有停之形式,而内中之意仍未停,以后均仿此。

        第三节高探马图

 

第三十九章 右起脚学图解

       再将两手如单鞭式分开,右足与两手分开时,同时踢起,起至与右手相交。两眼望着右手看去。腰微往下塌,腹内松开,气亦要往下沉,式不停。即速将足落回原处,满足着地。两手于右足落时,同时往一处合,形式与第五章合手式相同。左足后根亦即速抬起,足尖着地,眼亦扭向左边看,式微停。

      第一节右起脚图

 

 

第四十章 左起脚学图解

 

         即速将两手如右式分开,左足踢起,亦与右足踢起相同,手足相交亦相同,又即速将左足落回原处,足尖仍着地。两手亦往一处合,形式如右式。又即将右足并身子,微向左转,两眼往左边正面看去,式微停。

第一节左起脚图

       

第四十一章 转身踢脚学图解

 

        再将左踢起,两手分开,手足相交。两眼看处,腹内之神气,皆与第四十章式相同。

      第四十二章 践步打捶学图解

 

         即将左足极力往前落地,两足相离远近,随人之高矮,落地足尖往外斜着。左手左足落时,同时再往下边左胯处搂回停住。再将右足往左足前边迈去,落地之时,足尖亦往外斜着点,两足之距离,亦随人之高矮勿拘。右手于右足迈时,同时从后边往右耳处不停,再从右脸前边一气着,往下搂去,至胯处停住。左足再往前迈去落地,足尖直着,两足之距离仍随人之高矮。左手于左足迈时,同时从左胯处往上起,起至脸前,再往下搂至左胯处,如前停住。再右手握上拳,于左手搂时,同时从右胯处往后边如划圆弧线,从耳傍再往前往下,从两腿之中间打下去,至左膝下边停住。两眼看右手。右手往下打时,身子随着往下弯曲,腰总要极力塌住,腹内亦极力松开。身体之形式,如图是也,以上搂手、落足、迈足、均要一气着。学者宜细悟之。  

     第一节践步打捶图

 

第四十三章 翻身二起学图解

 

 

         先将左足往里扭,扭成半八字形,即速将右手于左足往里扭时,同时从前边往后边,如划上弧线,从头顶前边过去,身子亦一气随着往右边扭转。再右手从头顶前,边往下落时,右足同时微往前迈步落地,足尖朝外斜着,亦如半八字形。左手于右手往下落时,亦同时从左胯处往上起,再从左脸处往心口前边搂下去,仍搂至左胯处停住。左足于左手往上起时,同时极力往前迈步,迈至右足前边落下,足尖朝外斜着,仍如半八字形式。两足之距离,亦随人之高矮。再右手落到右胯处,不停,于左手往下搂时,同时自右胯处往上来,手腕往外扭着,如划一小圆圈之意,至右口角处,手心朝外,不停,右足再从后边提起,往前踢去。右手在右足往前踢时,同时从口角处,往前出去,望着右脚面拍去。手足相交之式,手足高矮与心口相平。式不停,即将右足撤回,撤至左足后边来,足尖对着左足后根,足尖着地。右手不回来,仍直伸着。再左手于右足往后撤时,同时往前边出去伸直,右手仍在前,左手仍在后,两手心具朝里斜对着。腰微往下塌劲,微停。身之形式,如图是也。自扭足、翻身、搂手、踢足、至塌腰,是一气呵成,不可间断。

      第一节翻身二起图

 

 

第四十四章 披身伏虎学图解

       先将左足极力撤回,至右足后边,落地仍是半八字形式,再随即将两手同时一气着,往下往回拉。拉时之情形,两手如同拉一有轮之重物,拉着非易亦非难之神气。身子又徐徐往上起,头亦有往上顶之形式。

        身子虽然往上起,而内中之气,仍然往下沉注于丹田。所以拳中要顺中有逆,逆中有顺也;身子往上起为顺,气往下沉则为矣。

       再右足于两手往回拉时,同时往回撤,撤至左足一二寸许落下。足后根对着左足当中,两手拉回时不停,再一气着从左胯处,往右边轮一圆圈至前边,落在小腹处,亦不停,即将两手腕往外撑,又往下塌,两手梢往上仰起,两手之形式,如第五章合手图式。左足与两手往下轮落时,同时将足往里扭,足尖着地。右足与两手往下塌时,同时略抬起,足尖朝斜着落下,仍如半八字形式。两腿弯曲如剪子股形式,左膝微靠着右腿里曲。身子与两手腕往下塌时,腰也同时往下塌。身子仍直着,式微停。两眼往前看去,周身内外之神气如前。身体之形式,如图是也。

        第一节 皮身伏虎图

第四十五章 左踢脚学图解

       先将两手如单鞭式分开,左足于两手分时,同时往正面踢去。手足相交之形式,并神气,与第四十一章转身踢脚之形式相同。(左踢脚图见四十章左起脚图)

第四十六章 右蹬脚学图解

         左足不落地,即速将腿曲回,身子向右转,左足落在右足后边,落地足横着,或往里扣着点,不拘。两手与身子向后转时,同时往一处合并,形式与合手式相同。右足亦身子向后转时,同时足后根欠起,足尖着地,身子转过来再蹬脚。(右蹬脚图见三十九章右起脚图)

第四十七章 上步搬拦捶学图解

          即将右足落在前边,足尖向外斜着,如半八字形落下。两足之远近,仍随人之高矮,惟是神气身形不可过,亦不可不及。再往前上左步,后右足紧跟步,左手往下搂,右手挽回右胁,再往前打去。此式与第十三章进步搬拦捶,上下内外均皆相同,但前章之进步搬拦捶,系进三步,此是上左一步,故有进、上搬拦捶之分别耳。(上步搬拦捶图见第十三章搬拦捶图)

 

第四十八章 如封似闭学图解

    (如封似闭学图见第十四章如封似闭图)

第四十九章 抱虎推山学图解

     (抱虎推山图见十五章抱虎推山图)

第五十章 右转开手学图解

      (右转手开手图见第十六章开手图)

第五十一章  右转合手学图解

       (右转合手图见第十七章合手图)

第五十二章  搂膝拗步学图解

       (搂膝拗步图见第十八章搂膝拗步图)

第五十三章 手挥琵琶学图解

        (手挥琵琶式图见第十九章手挥琵琶式图)

第五十四章 懒扎衣学图解

        (懒扎衣图见第三章五节懒扎衣图)

第五十五章 开手学图解

       (开手图见第四章开手图)

第五十六章 合手学图解

       合手图见第五章合手图)

第五十七章 斜单鞭学图解

        即将左足往斜角迈去,两手分开,及身之形式,仍与第六章单鞭式相同。

 

第五十八章 野马分鬃学图解

 

       先将左足极力往后边撤,落地足尖向外斜着。左手于左足往后撤时,同时往下落至小腹处。从小腹处,再往上起,至心口右边,从心口右边,再往上起,至眼前头,再从眼前头,仍往左边落下去,如划一圆圈形式。右手俟左手划到心口右边时,亦往下落至小腹处。从小腹至心口左边,从心口左边,再往上起,至眼前边,从眼前边,仍往右边落下去,亦如划一圆圈形式。再右足亦于右手,从小腹处往上划时,同时往左足处来。足尖往里合着点落下,足尖着地。两足之距离,四五寸许,如图是也。式不停,即速再从左足处,与右手往下落时,同时斜着往右边迈去,落地足尖往外斜着。又两手在前边,手心朝外着,如同两个圆圈相套之形式,如∞是也。再将左足往前极力斜着,如返弧线形式迈去,如Ͻ是也。落地足尖仍往外斜着,左手仍与左足同时,如前划一圆圈。右足俟左足方落地时,亦往前直着极力迈去,落地足尖往里扣着点。右手于右足迈时,亦如前划一圆圈形式,两手仍如前两圈相套之形式,但划第二个套圈时,右手划到心口右前边,左手划到心口左后边,即速往右手腕去,两手与右足往前迈时,同时往前如第三章,五节懒扎衣式推去相同。左足亦于两手推时,同时亦往前跟步。落地两足相离之远近,及一切之劲,仍与第三章五节懒扎衣式相同。微停。

     第一节野马分鬃图

第五十九章 开手学图解

      (开手图见第四章开手图)

第六十章 合手学图解

       (合手图见五章合手图)

第六十一章 单鞭学图解

      (单边图见第六章单鞭图)

第六十二章 右通背掌学图解

     即将左手从左边,往上如划一上弧线,划至头处,手背紧靠正额处,身子往右转,左足于左手往上划时,同时如螺丝形往里扣,如半八字形式,右足亦同时,如螺丝形往外扭,足尖往里扣着点,两足仍不离原地。右手于左手往上划时,极力虚空着往前伸劲。两眼顺着前右手食指看去,两肩里根,并两胯里根,亦同时极力虚空着,往里收缩。

     收缩之理,喻地之四围皆高,当中有一无底深穴,四面之水皆收缩于穴中之意。是在学者体察之。

    第一节右通背掌图

 

第六十三章 玉女穿梭学图解

     将右手往回抽,抽至里手腕到心口处。左手于右手往回扣时,同时手腕往里拧着往下落,落至右手梢上边,手心朝里着,两肘靠着胁。右于两手抽落时,同时亦略往回来。落地足尖往外斜着,如半八字形式。两腿要略弯曲点,两眼顺着左手看去,不停。

    第一节玉女穿梭图

    第二节 玉女穿梭学图解

再将左手腕,往外拧着,往上翻起,手背靠着正额处。左足于左手往上翻时,同时再往斜角极力迈去。右足于左足迈时,随后紧跟步,落地两足相离二三寸许。右手在心口处,与左手翻时,并左足迈时,要与身子一气,有往前推去之意。胳膊靠着身子,手略往前推出去,不必太远。

第二节玉女穿梭图

 

     第三节玉女穿梭学图解

     即速将左足,极力往里扭扣,再将左手,于左足往里扣时,同时往下落,落至里手腕到心口处。再右手于左手往下落时,同时手腕往里拧,又往上起,起至左手梢上边。手心朝里,两肘仍靠着身子,于左足扣时,一气着往右转。再将右手腕,往外拧着往上翻起.手背亦靠着头正额处。右足于右手往上翻时,同时往斜角极力迈去。左足于右足迈时,随后亦紧跟步。落地两足相离二三寸许。左手在心口处,与手翻时,并右足迈时,同时亦与身子一气着,如同往前推去之意。胳膊仍靠着身子.手略往前推出去,不可太远。

    第三节玉女穿梭图

    第四节 玉女穿梭学图解

    再将右足略往前迈去。即将右手,于右足迈时,同时往下落至心口处。左手于右手往下落时,同时往里拧,又往上起,起至右手梢上边。手心朝里,两肘亦紧靠着胁。形式与本章第一节相同。再左足斜着往左边迈去,左手腕往外拧着,往上翻起。右足跟步,两足相离远近,及一切之形式,并神气意,亦皆与本章第二节相同。(第四节玉女穿梭图见本章第二节图)

 

    第五节玉女穿梭学图解

    再将身子向右转,形式两足两手动作,并一切之劲,亦皆与本章第三节式相同,但前三节,右足是往斜角迈去,此式右足是往正面迈去,以上练法虽分五节,其理前后,亦皆是一气串成。(第五节玉女穿梭图见本章第三节图)

第六十四章手挥琵琶式学图解    

      先将左足极力往后撤,两足落地之远近,随乎人之高矮不拘,再将右手从头处,于左足撤时,同时斜着往前往下落去。胳膊伸直,与心口平。左手与右手同时,亦往前伸,左足往后撤时,右足随着亦往后撤,两手并两足落地远近,及身法,均与第十九章,手挥琵琶式相同。(手挥琵琶式图见第十九章手挥琵琶式图)

第六十五章 懒扎衣学图解

(懒扎衣图见第三章懒扎衣五节图)

第六十六章 开手学图解

(开手图见第四章开手图)

第六十七章 合手学图解

 (合手图见第五章合手图)  

第六十八章 单鞭学图解

(单鞭图见第六章单鞭图)

第六十九章  云手学图解

 (云手图见第三十七章云手图)

第七十章 云手下势学图解

云手不停式,将右手云到心口左边时,身子往左转正,左手与身子转时,同时往下落,如划弧线到小腹处不停,大指根靠着身子往上起。再右手于左手往上起时,同时略往前伸去点,左手再从右手上边将左手中指盖于右手食指上,再两手前后分开,左手往前推去,伸直与心口平,右手往后拉至右胯处,大指靠住,两手前后分时,身子直着,同时徐徐往下矮去,腰要塌住劲。左足亦于两手分开时,同时往前迈步,足后根着地,两足相离远近,亦随乎人之高矮。两腿均要弯曲,右腿作为全体之重心。两眼望着左手看去,腹内松开,手足肩胯,亦不要着力,如图是也。

第一节云手下势图

 

第七十一章 更鸡独立学图解

将右手从右胯处,胳膊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往前往上划一弧线。划至手梢与头齐,手梢朝上,大指离脸二寸许。身子于右手划时,同时往上起,右腿极力与右手同时往上抬起,足尖要往上仰着,足后根往下蹬着。腰亦往下塌劲,头项稳住。心中虚空用意往上顶劲,两肩亦要用意往下缩劲。胳膊肘与膝相离二、三寸许。左手于右手往上划时,同时如划下弧线,往下落至左胯处,手梢朝下。两眼略用意往上看手梢,式微停。

第一节右式更鸡独立图

第二节更鸡独立学图解

先将右足略往前往下落去,腿仍曲着,身子直着,随着右腿落时,腰塌住劲往下去。右手与右足落时,同时从头处往下落,亦如往下划弧线,右手落至横平时不停。再左手从左胯处,如本章第一节,右手往上起划一弧线相同。亦划至手梢与头齐,手梢朝上,大指离脸二寸许。左腿于左手往上划时,同时极力往上起,亦如本章第一节,右腿抬起相同。再右手落至横平时,于左手往上起时,同时往下落,至胯处,手梢朝下。两眼微用意往上看左手梢。再头手足肩胯,并身子起落,均与本章第一节式相同。式微停,再换式。左右不拘数,勿论数之多寡,总要练至左式为止。

第二节左式更鸡独立图

 

第七十二章 倒辇猴学图解

(倒撵猴图见第二十五章倒撵猴图)

第七十三章手挥琵琶学图解

(手挥琵琶式图见第十九章手挥琵琶式图)

第七十四章 白鹅亮翅学图解

(白鹅亮翅图见第八章白鹅亮翅图)

第七十五章 开手学图解

(开手图见第四章开手图)

第七十六章 合手学图解

(合手图见第五章合手图)

第七十七章 搂膝拗步学图解

(搂膝拗步图见第十一章搂膝拗步图)

第七十八章 手挥琵琶式学图解

(手挥琵琶式图见第十二章手挥琵琶图)

第七十九章 三通背学图解

(三通背图见第三十三章三通背图)

第八十章 开手学图解

(开手图见第四章开手图)

第八十一章 合手学图解

(合手图见第五章合手图)

第八十二章 单鞭学图解

(单鞭图见第六章单鞭图)

第八十三章 云手学图解

(云手图见第三十七章云手图)

第八十四章 高探马学图解

(高探马图见第三十八章高探马图)

第八十五章 十字摆莲学

高探马至如第三十八章,第二节式时,不停,即将左手腕往外扭,右手腕同时往里扭。右手翻在下边去,左手翻在上边来。于高探马二节式,两手上下互换。右足于两手扭时,同时足尖往外斜着摆去。足仍不离原地基,随后再将左足,往里扣着迈在右足处,两足成为倒八字形式。两足尖相离一二寸许。身子随着左足迈时,同时向右转。右手于足迈时,亦同时往外扭,扭至手心朝下。左手仍在上,右手仍在下。两手心亦具朝下着,在心口处,式不停,即将右腿极力抬起,脚面挺住劲,脚面朝外着,足心在左膝上边,离腿一二寸许不停,即速往右边斜角摆去。落地两足之距离,随乎人之高矮。两手于右腿抬时,同时如单鞭式,横着分开,两眼望着前正面看去,身中之劲如前。

  此拳内勿论如何形式.皆不外乎头顶、足蹬、腹松、塌腰、并两肩两腿里根松缩之理,身体力行,是在学者。

        旧式两手分时,又右腿往外摆时,左手拍右脚面一掌,今不拍,因无大关系,然拍否仍听学者自便可也。

第一节十字摆莲图

 

第八十六章 进步指裆捶学图解

    先将两眼望着前边低处,如同有一物看去。随即将两手往前伸着,往一处并去,将左手扣于右手腕上.右手卷上拳,右拳如同指着,两眼所看之物之意。再将左足于两手合并时,同时往前迈去,次迈右足,或两步,或四步均可,勿拘。总要右足迈在前为上。右足落地时.随后立足即速跟步,左足尖落在足当中,足尖着地,两足相离寸许,身体三折形式,小腹放在大腿根上.两腿弯曲着.腰塌住劲,身子有往前扑的形式。手仍扣着右手腕,右拳极力往前伸去,如同指物一般。两足往前所迈之步,大小随人之高矮,不可大,亦不可小,总要不移动重心为妙。两足往前迈时,身体之形式,如同一鸟在树上,束着翅斜着往地下,看着一物飞去之意。两足行走时,腹内之神气,及各处之劲.均如前,式微停。停住之形式,如图是也。

第一节进步指裆捶图

 

 

第八十七 退步懒扎衣学图解

 

先将左足极力往后撤,右足尖欠起。两手于左足撤时,同时往回来,随即再往前推出去。左足再于两手推出时,同时跟步。两手往回来,及推出去,并跟步,一切之形式,均与第三章,懒扎衣第五节式相同。(退步懒扎衣图见第三章五节懒扎衣图)

 

第八十八.开手学图解

(开手图见第四章开手图)

 

第八十九.合手学图解

(合手图见第五章合手图)

 

第九十.单鞭学

(单鞭图见第六章单鞭图)

 

第九十一章 单鞭下势学图解

 

 先将右手腕往外撑住劲,手心朝下着。往右胯处来,左手心亦朝下着,与右手同时往下落,胳膊仍直着,身子与两于同时往下去,一切之形式,并神气鼓铸之情意,均与第七十章下相同。(单鞭下势图见七十章下式图)

 

 

 

第九十二 上步七星学图解

先将右手从右胯处,如划下弧线,往左手腕下边出去,左手于右手到下边手腕时,同时两手收进怀里,离心口三四寸许,两手上下相交,如十字形式,两手指俱朝上着,两手心亦朝外着,右足于右手往前去时,同时迈在在左足处,右足里胫骨,与左足后根挨否,勿拘,两腿要弯曲着,身子直着,腰塌住劲,停住之形式,如图是也。

第一节上步七星图

 

第九十三 下步跨虎学图解

 

先将两手皆往下搂,左手搂在左胯处,右手搂在右胯处,不停。右足于两手往下搂时,同时极力往后撤,落地半八字形式。随后右手心朝里着,即速从右胯处,往上起至眼前边。再从眼前,手心朝下着,如按气球相似往下按去。左足于右手往下按时,同时往后来,足尖着地,足后根离右足寸许。右手往下按时,身子同时往下曲腿塌腰。再右手心仍朝下着。即速往上起,起时如同按着大气球,往上鼓起之意。左腿于右手起时,同时极力往上抬起,足尖仰着,身子与手足亦同时往上起,全身亦如同按着气球,往上起之意,式微停。

第一节下步跨虎图

 

第九十四章 转角摆莲学图解

 

  先将左足极力扣着,往右足尖前边落去。左手于左足落时,同时往右手处来,左手心扣在右手背上,两手离心口一二寸许, 右足于左足落时,同时足后根欠起,足尖着地,足后根往里扭,身同时亦极力往右转。 先将左足极力往里扭扣,随即右腿抬起,极力往右边摆去。左足再于右腿摆时,同时足掌极力往里扭。两手于右足往外摆时,同时用两手拍右脚面,拍时先用左手,次用右手,要用两下拍,响发连声.不要间断。身子是整右转一匝。式不停。

 第一节转角摆莲图

 

 

第九十五 弯弓射虎学图解

先将右足往右边斜角,摆着往下迈去,落地两足斜顺着。两腿之形式,右腿膝往前弓着点,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两手心相对,如同抱着四五寸高之皮球,一气着与右足落时,同时往下又往左边,如转一圆圈。转至上边,与脖项相平。两手心皆朝下着,往左斜角伸去,左手在前。右手在后错综着,仍与脖项相平。两胳膊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两眼望着两手中间前边看去。

形式之劲,各处要平均,不要有一处专用力,心内虚空,气往下沉,式微停。

第一节弯弓射虎图

 

 

第九十六章 双撞捶学图解

 

先将左足极力往前直着迈去,足后根落地。再将两手轻轻卷上拳,手背朝上着,于左足往前迈时,同时用意拉回胸前,一二寸许,两手相离二三寸许。随后两拳手背仍朝上着,如前边有一物,即速往前直着撞击。两胳膊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心口对着斜角,两眼望着两拳当中,直着看去。右足于两拳往前撞时,同时往前跟步.足尖落地半八字形,与足后根相离一二寸许。左足两拳往前撞时,满足着地,腰塌住劲,两腿皆弯曲着,身子要直着点,式微停。

第一节双撞捶图

 

 

第九十七章 阴阳混一学图解

先将左手腕往里裹,裹至手心朝上,似半月形,拳与脖项相平。右手在心口处一二寸许,胳膊肘靠着胁。再左足左手往里裹时.同时往里扭直。再右足即速往后撤,撤至三四寸许,落地半八字形式。再左拳往胸前来,右拳左拳往胸前来时,同时往里裹着往前伸去。左拳在里边,右拳在外边,两手腕相离半寸许。此时两手心皆斜对着胸,式不停,即将左拳往右手腕下边,往外挽去。挽至右手外腕,左手里腕,与右手外腕相挨。腰再往下塌劲,两腿要弯曲,两手外腕,与腰塌时,同时一齐外扭,两手腕与心口平。两手腕如十字形式,左手里腕,离心口三四寸许。左足于手腕往外扭时,同时略往前迈点步,足后根着地,此时右足作为全体之重心,两腿仍弯曲着.两肩及两腿里根,与腹内,均宜松开。头要虚灵顶住劲,舌顶上腭,毂道上提,意注丹田,将元阳收敛入于气海矣。

第一节阴阳混一图

 

第九十八章 无极还学图解

 

     将两手同时,如划下弧线往下划去。左手至左胯处,右手至右胯处,两手心挨住两胯。左足于两手往下落时,同时撤至右足处,两足里根相挨,仍还于起点九十度之形式。身子与左足往回撤时,同时往上起直,此时全体不要用力,腹内心神意具杳,无一毫之思想,空空洞洞,仍还于无极,所谓神行是也。

     第一节太极还原图


友情链接